2022-02-15 16:39:02
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61期。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,除了批判“教条主义”这个主题外,还有一位重要将领被批判,就是时任全军总参谋长的粟司令。粟总一生战功赫赫,但是这一年因为“极端个人主义”问题,在大会上遭到反复批判,前后时长超过两个月。而在军委扩大会议时,大多数与会将领不敢对粟司令仗义执言,仅有个别人试图力保他。会场上,两位开国大将对粟司令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而这两人在不同的战争时期,都曾经是粟司令身边的战友和同事。
两位大将分别是萧劲光和黄克诚。在军委扩大会议上,萧劲光没有讲出一句对粟总不利的话,会议间歇还在主席面前担保粟司令的人品。最后粟司令转危为安,改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萧劲光大将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,可以说是在危难之际向粟司令伸出了宝贵的援手。而黄克诚大将则是除几位元帅之外,对粟总批判最严厉的人。不光是在批判会现场,两人于总参共事期间,也发生过多次矛盾冲突。其实黄克诚和萧劲光都是以人品正直著称的我军名将,为什么在对待粟司令的“个人主义”问题时,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?
这几位大将,都是于国于军有功之人,一切工作的出发点,包括批判会也都是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核心目的,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私人恩怨。但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萧劲光和粟司令的友情开始于红军时期,两人在红七军团共事过,当时萧劲光的职务比粟司令高,担任军团长,粟司令则是他手下的军团参谋长。众所周知,粟司令的军事素养高超,即便在红军时期也已经令萧劲光刮目相看了,非常仰仗他的出谋划策。
在日常生活中,萧劲光和粟司令同样互相照顾,逐渐成为了一对亲密战友。虽然此后粟司令在南方打游击战争,萧劲光则跟随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,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交集也不是特别多,但两人之间的友情始终未变。萧劲光对于粟司令的了解是深入骨髓的,不相信他真的有原则问题,所以才在1958年对粟司令采取了力挺的态度。加上主席多年来十分器重萧劲光,以这样的资历和地位,他敢于讲话、不怕得罪人。
黄克诚大将同样是粟司令的老同事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,粟总则出任过第1师师长,两人在战斗和工作中的交集非常多。虽有这层组织关系,两人的关系却不像粟总跟萧劲光那样融洽密切。红军时期,黄克诚曾经是红三军团的政工干部,最高担任过政治部主任。了解军史的朋友会知道,他和彭总是一对默契搭档,在军事眼光和政见方面,黄克诚往往跟彭总保持一致。
而在建国之后,黄克诚出任过总参谋部第一副总长,是粟司令的直接下级。但是黄克诚的兼职很多,尤其是中央军委秘书长职务,使得他跟粟司令的日常交流并不特别频繁,也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上下级领导关系,私交一般。尤其是在一些军内问题上,彭总和粟司令有不和之处,黄克诚受到影响,潜移默化地对粟司令产生了一些意见。在总参时期,两人甚至发生过几次口角,黄克诚都是当面批评粟司令。而粟司令相对脾气温和,虽然身为上级却没有和对方硬杠,这更让刚直的黄克诚确信自己占理。
1957年至1958年间,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,体现了粟司令长于军事,政治敏感性却不强的弱点。涉及到中苏交流问题、攻打马祖列岛部署问题以及志愿军撤军问题,总参谋部都有越权的嫌疑,引发中央不满。由于黄克诚军事生涯中长期担任政工干部,在这一方面是非常敏感的,加重了他对粟总的看法。1958年彭老总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力主“批粟”,黄克诚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,在大会上措辞严厉,给了粟司令巨大的压力,这便是问题的大体由来。
需要额外指出的是,在粟司令卸任总参谋长后,黄克诚接任总长一职,他对于粟司令的评价还是比较公道的。交接会上,黄克诚向参会同志介绍粟司令的工作变动:过去的战功突出,成绩非常显著,在总参工作时是有一些问题,之前他本人也提出过不适合在总参工作,这一次中央进行了慎重考虑,做出了调整。可以说黄克诚的态度非常温和,也顾及了粟司令的颜面。
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黄克诚曾积极帮助多位我军名将平反,可见他的工作是无私的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粟司令是我军罕见的军事人才,能够在和平年代进入军事科学院潜心研究军事,远离政治舞台,对他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客观上得到了保护。
“史源历史专栏”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,专注于党史、军史、战史研究,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,带来精彩历史细节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。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。本文全网同步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