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2-17 19:50:02
现在假设你是一个中学生的家长。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,你让这孩子看了一段半个小时的视频,20天之后,你又让孩子看了这段视频的下半集,也是半个小时。
仅此而已,然后假设其他的一切都和往常一样。
结果到了期末,你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竟然提高了。这个“前后看一小时视频就能提高学习成绩”的魔术,你相信吗?
的确很难让人相信,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Dweck)用极其严谨的实验证明这是真的。
德韦克的这个招牌理论叫做“思维模式”理论,这个理论的影响力,是那种能刻在墓碑上的水平。
德韦克认为,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成两种:固定思维模式、成长思维模式。
固定思维模式(fixedmindset),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,一个人擅长什么就适合去做什么,要是不擅长就别去勉强,因为怎么学都没用;
成长思维模式(growthmindset),就是你认为学习的结果不在于天赋,而在于努力,只要一个人愿意付出努力,其实什么东西都能学会。
这两种思维模式是截然对立的,并且在现实中,你至少应该是其中一种模式的支持者。
接下来德韦克想要证明的是:成长思维模式,有利于人的……成长。(注意这可不是什么废话文学)
更重要的是,德韦克其实是要建立一种方法论上的因果关系,也就是说,只要你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思维模式,就能促进他的成长。
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说说德韦克的实验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著看看,最新的中文版叫做《终身成长: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》(MINDSET: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)。
这个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一桩盛事,由包括德韦克在内的23位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共同参与。
研究者从美国的65所中学里,选出了12542个九年级学生,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。
第一个叫实验组,就像开头说的那样,给这些孩子看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两段视频,视频内容是告诉他们,人的智力表现不是固定的,只要你愿意学习,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。
另一组叫控制组,也是看两段视频,但他们看的只是一般的介绍脑科学的视频,内容不涉及成长思维模式。
这个实验被设计的非常严格,研究者专门请了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监督整个实验过程,与此同时,这还是一个“三盲”实验——从参加实验的学生、老师再到最后负责监督和分析数据的机构,这三拨人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具体被分到了哪个组,也不知道这个实验是要干嘛。
最后的实验结果是,学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考试分数,实验组的平均GPA比控制组高出了0.03分。换算成中国家长容易理解的数据,美国GPA的0.03分就相当于成绩提高了1%。
1%当然只是一个很微弱的差别,但考虑到这是一个针对超过1万人的大型试验,这个实验结果的效应其实已经非常显著。
而且别忘了,整个实验的内容只是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而已……这等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把成绩提高了1%,如果这是高考,就等于一个500分水平的孩子在看了视频之后就变成了505分。
实验结果还告诉我们,这个方法对成绩原本较差的孩子更有效,GPA高了0.08分,也就是成绩提高了接近3%!与这个数据特别一致的是,实验组的孩子们期末考试得D或者F的概率,也下降了3%。
研究者认为,这个看视频的方法实在是太简便易行了,如果在全国推广,让所有的孩子都去看这个视频,那等于是几乎零成本换来了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。
不过如果你是家长,其实这个实验对你来说最大的意义,是证明了“成长思维模式”对人的干预是有效的,如果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一个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中,运用于每一个角落,那么这个孩子的收益其实不可限量。
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研究结果看看这条理论还有哪些应用场景。
之前还有一个研究其实触及到了“成长思维模式”的反面,是说如果你系统性的把学生的思维模式都固定化,那他们的整个学业甚至整个人生都会发生变化。
比如在中国,我们的教育系统好像在默认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,如果你顺利的读了高中,那根本不需要灌输,大家都认为自己应该去读大学,区别只在于考到了什么大学。
可是在其他一些国家,其实很早就会强行把学生进行分流。比如波兰,学生到了一定的年纪,如果有关当局判断这孩子不是上大学的料,更应该去从事蓝领工作,那就会把这个孩子安排去职业学校。
当然这里绝没有歧视职业学校的意思,事实上,的确有很多孩子在蓝领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我们的关注点在于,一个人被别人“判断”了之后会怎么样。
现在请你设身处地的想,如果你就是那个被判定“不是读书的料”的孩子,你觉得你会是什么心态?
这等于就是强行被灌输了“固定思维模式”,尽管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你的前途着想。
然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,那些被认定该去职业学校的孩子,在他后面的学业中,成绩都出现了大幅下降,也许这也能用“破罐子破摔”的心态去解释,但源头的确是告诉你“你不适合读书”。
这里还可以补充一条资料,有研究者认为,美国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拔尖,是跟很多家长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孩子读大学有关。
进一步的,思维模式的不同,也能影响到一个人对待学习、对待工作中出现挑战时的态度——
如果一个人是固定思维模式,那么在面对一个任务时,他会认为这个任务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。比如有考试来了,他会认为考试是用于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,然后他就会非常担心万一考砸了,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,这就是把任务当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。
而如果一个人是成长思维模式,那么像考试这种东西,他会当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,考试这件事本身,也是值得学习的,比如你至少可以总结出各种考试的小技巧。这样一来,任务不是一种用于证明的途径,而是通过任务提高自己。
关于思维模式的影响,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。
有一年,普林斯顿大学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增加了一项考试。普林斯顿是什么级别的大学不用再科普了,能考到这里来的,都是优中选优的孩子。
所有的新生都拿到了同样一套题目,所不同的是:学校对其中一半的学生说,这场考试是为了确认他们是否真的够资格在普林斯顿读书;而对另一半,学校说的则是,你们能上普林斯顿已经很厉害了,但是我们还想知道你们到底有多牛,这些题可能比较难,看看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。
这两组学生完全是随机分配的,结果是,第一组学生答对了70%的题,而第二组学生答对了90%的题,换言之,仅仅是考试前给到不同的心理暗示,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这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,也许有的人会质疑:明明大量研究表明,人的智商是很难在后天提高的,那为什么成长思维模式就能让人表现更好呢?
我们只能从逻辑上试着解答。智商这个东西,的确是很难提高的,但是具体到学习成绩,甚至是人生可以取得的成就,确实又是可以提高的,也就是说,人的表现毕竟不仅仅是智商决定的,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,比如努力,努力的的确确很重要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说:你的努力还没到能拼天赋的程度。
其实回想下我们自己小时候的判断,或者你回家问问自己孩子:一个聪明的人是因为他天生聪明呢,还是他学习了之后变得聪明呢?
估计多半孩子是会选择后者的,因为一个孩子从小接触到的那些故事里,很多都在讲“学习使人聪明”的道理,比如李白的铁杵磨成针,尽管这个故事显然不是真的,而且李白恐怕是天才中的天才。
这说明至少,一个人在学生阶段,他们其实已经在很多维度上打好了“成长思维模式”的根基,剩下的,则要交给家长们去强化,并且最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。
举个例子,你的孩子作业完成的很好,他攻克了一些难题,这时你要给他一个表扬,你觉得应该怎样表扬合适呢?
如果你说,“这么难的题你都做出来啦!我的儿子实在太聪明了”,这其实就是在把孩子引入“固定思维模式”,因为前面我们讲了,在这个逻辑下,孩子会把以后的每一次任务都当做自己聪明不聪明的测试,那他自然会害怕被证明自己不聪明,然后他就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,甚至靠一些作假的手段来维持自己聪明的形象。
所以你一定一定,要表扬孩子的努力。
比如你可以说,“不错啊,这次做到很好,这段时间你学习下了很大功夫,很努力,要保持!只要你努力,就什么事都能做成!”
是的,也许当孩子有一天长大,当他真正的面对这个世界,他会发现并不是努力就能做成一切事情,但至少在做学生的那些年,怀揣这么一个念想总是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