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2-19 01:53:02
搜搜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sousou.run
股市瞬息万变,投资难以决策?来#A股参谋部#超话聊一聊,[点击进入超话]
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
在冬奥会热度的推动下,近期国内多家银行信用卡借力奥运吉祥物冰墩墩展开营销攻势。相比之下,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做“减法”受到关注。
2022年2月14日,渣打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渣打中国”)发布公告称,该行已于2022年1月初关闭了信用卡网上申请渠道,并拟从2022年2月20日起暂停接受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请。
消息一出即引起业界热议,纷纷猜测上述公告或许意味着渣打中国将陆续停办信用卡业务。不过,2月16日,渣打中国在接受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我行正进行信用卡申请渠道的优化调整,待信用卡申请渠道优化完成以后,我行将重启信用卡的申请。”
截至目前,国内包括花旗银行、渣打银行、汇丰银行等在内的几家外资银行发行了信用卡。记者了解到,过去十年中,外资银行也曾大力布局信用卡业务,但由于多种原因,市场影响力并不理想。
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,不少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信用卡业务规模有限,外资银行信用卡经营模式在国内“不接地气”,同时市场定位“曲高和寡”,目前看发展前景有限。
竞争优势不足 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调整
2022年2月14日,渣打中国公告表示,由于信用卡业务战略调整,该行已于 2022 年 1 月初关闭了信用卡网上申请渠道,并拟从 2022 年 2 月 20 日起暂停接受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请。不过渣打银行表示,该行现有信用卡客户的日常用卡和到期续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。
而2022年2月9日,渣打银行也曾公告表示,为响应监管精神,该行拟于近期再次全面清理在该行超过 12 个月(含)未激活的信用卡账户,大概详情为,如果该行信用卡持卡人名下持有的信用卡卡片超过 12 个月(含)未激活,该行会在此轮清理中注销上述卡片。
针对上述信用卡调整公告,记者联系到渣打中国。2月16日,渣打中国方面向记者表示,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信用卡相关服务,该行正进行信用卡申请渠道的优化调整。目前,信用卡网上申请服务暂时关闭。同时自 2022 年 2 月 20 日起,该行也将暂时停止接受来自其他渠道的新的信用卡客户申请。待信用卡申请渠道优化完成以后,该行将重启信用卡的申请。重启申请的时间和具体安排,需关注该行官方网站公告。此外,渣打中国方面表示,在此期间,该行现有信用卡客户的日常用卡和到期续卡,将不受任何影响。
目前,面对中资银行信用卡业务“热火朝天”的局面,外资银行信用卡显得格外“低调”。
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董峥认为:“目前国内信用卡业务已经进入买方市场,国内中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都相当激烈,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需考虑符合中国市场发展的特点,其整个经营管理系统在中国的适用性,比如本土化程度如何,活动是否接地气,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等等。”
此外,董峥认为,外资银行在国内普及率低、网点少,用户对其的认知也相对较少,部分外资银行业务市场定位只能走“高精尖”路线,曲高和寡。
外资银行个人业务面临挑战
此次渣打银行信用卡业务调整,也引发业界对外资银行整体个人业务的关注。
2021年4月,花旗银行宣布个人业务将退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13个市场。花旗的个人银行业务包括个人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,这意味着花旗的信用卡业务也或将退出中国市场。
某国际银行卡组织高管表示:“国内信用卡与国外市场从监管、定价、盈利模式等方面比较都有很大差异。目前,外资银行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都比较艰难,在五年以内几乎难以作出规模。”
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陈创练表示:“部分外资银行在国内部分城市推出了信用卡业务,但在种类和客群发展都不太好,主要还是受制于网点、还款渠道以及一些附带条件,如有些银行需要开通储蓄卡才能办理信用卡。如不能提供更高信用卡额度,而且在利率上没有低于国内银行的优势,则未来发展潜力有限。”
“金融行业改革持续推进,外资和民营资本准入放宽,在各方资本继续投入和加持下,新设内地信用卡业务持续增加,内地信用卡供给继续增加,供给平衡被打破,供给过剩,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。目前,我国内地信用卡市场处于存量市场阶段,信用卡红利期已过,市场占有率不是共同增长而是此消彼长,信用卡机构也只能挖空心思拼运营。”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说。
王赤坤表示:“外资银行信用卡在经营年限、资金实力、相关政策等方面远远落后内资信用卡,因内外环境差异等原因,外资银行信用卡的经营能力也没有优势。”
此外,近年来,随着国内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强,银行个人业务监管趋严。
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,金融领域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》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其中,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》强调对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权的保护,规定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,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;信息使用者查询个人信用信息需取得信息主体同意,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。
责任编辑:李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