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,再照样子写一写。
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,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,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,在巍峨如奇的高山上,我都看到过月亮。……对比之下,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,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。
这里的桂花再香,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。
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,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,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,那么难忘……
这些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某种情感。
我品尝过清淡讲究的苏菜,品尝过鲜香美味的粤菜,品尝过香辣劲爽的湘菜……但在我心中,这些美味佳肴都比不上母亲亲手做的家常菜。
五年级上册语文书
三年级上册语文
四年级上册语文书
句段赏析
读诗词落泪。(第2自然段)
外祖父为什么教“我”读唐诗宋词?
答: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,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。外祖父教“我”读唐诗宋词,是想让“我”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,他也借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。
第2自然段是作者第一次写到外祖父流泪外祖父为什么流泪?
答:外祖父由诗词想到了漂泊他乡的自己,思乡之情无法克制,因而潸然泪下。这泪水凝结着一位老人对家乡、对祖国的深深思念。
yǎn ěr dào líng
【掩耳盗铃】捂住耳朵偷铃铛。比喻自己骗自己。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。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已也,遽揜(掩)其耳。”
zì xiāng máo dùn
【自相矛盾】比喻人的言行前后抵触,不相应合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”
qǐ rén yōu tiān
【杞人忧天】一个杞国人老是担忧天会掉下来。比喻过分的、完全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,身亡(无)所寄,废寝食者。”
日积月累
作者介绍;孟郊,字东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,唐代诗人。与贾岛齐名,人称“郊寒岛瘦”。代表作有《游子吟》。
读诗歌
游子吟
[唐] 孟 郊
慈母/手中线,
游子/身上衣。
临行/密密缝,
意恐/迟迟归。
谁言/寸草心,
报得/三春晖。
理解字词
游子:离家远游的人。即诗人自己。
吟: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。
临:临近,靠近。
意:担心。
言:说。
寸草:小草,比喻微小。后用来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三春晖:春天的阳光,指慈母之恩。
诗意: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,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。临行时她一针一线缝得密密实实,怕的是离家的孩子迟迟不回。谁能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,能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?
珍爱墨梅图。(第3自然段)
第3自然段“拉下能来”“孩子要管教好,这清白的梅花,是能玷污的吗?”“轻轻刮去”“慢慢抹净“是对外祖父神态、语言、动作的描写,写出了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程度,可见在外祖父眼里,作为祖国的象征的梅花,值得他全身心地去爱护。
因不能回国而哭泣。(第4~11)自然段)
第11自然段是作者第二次写到外祖父流泪,外祖父为什么流泪?
答:如果说第一次无声地流泪是外祖父思乡情愫的涌动,那么,这一次“呜鸣鸣地哭”则是外祖父爱国情感的宣泄。这泪水表达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、刻骨之爱。
学海泛舟
xuán liáng cì gǔ
【悬梁刺股】因怕困倦影响学习,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或用锥子刺大腿。形容勤学苦读。汉·班固《汉书》:“孙敬字文宝,好学,晨夕不休。及至眠睡疲寝,以绳系头,悬屋梁。后为当世大儒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(苏秦)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。”明·徐霖《绣襦记·剔目劝学》:“岂不闻古之人悬梁刺股,以志于学。”
záo bì tōu guāng
【凿壁偷光】凿穿墙壁以借邻家的光亮。形容勤学苦读。晋·葛洪《西京杂记》二卷:“匡衡,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(一作:凿壁借光。)
